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湖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3 11:48:00   浏览:87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湖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湖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湘政办发〔2004〕56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湖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湖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省银监局 省公安厅
(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管理办法》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商业银行以信用形式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生,下同)、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发放的、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的人民币贷款。
第三条 国家助学贷款采取按学年度审批和发放的管理方式,用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贷款人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基层经办银行。借款人指由省教育厅确定可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第二章 借款的条件
第五条 借款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须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四)学习刻苦,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五)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完成学业所需基本费用(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
第三章 贷款的申请
第六条 学生申请贷款由学校统一组织,贷款人不直接受理借款人的贷款申请。
第七条 借款人在校期间采取按学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可以分批次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贷款人审核批准后,向借款人一次性发放用于学费和住宿费的贷款,按月发放用于生活费的贷款。
第八条 借款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校自行确定)向学校机构提出申请,领取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等有关材料,并如实填写。
第九条 借款人须如实提交以下材料:
(一)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含本人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简要说明,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等);
(二)本人学生证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未成年人须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证明);
(三)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中标银行协议中规定的其他材料。
经办银行和高等学校均不得要求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提供上述范围以外的附加材料。
第四章 贷款的审核、审批与发放
第十条 学校负责对学生提交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进行资格审查,并自收到学生贷款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校机构应在校内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并对有问题的申请进行纠正。初审无误后,学校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在审查合格的贷款申请书上加盖公章予以确认,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并向经办银行提交编制好的《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送审表》和申请材料。
第十一条 贷款人应在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每年下达给高等学校的借款总额度内,根据高等学校提交的学生借款总额度办理贷款业务。在收到学校提交的借款人申请资料后2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同意发放贷款的学生名单及金额通知借款人所在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借款人填写借款合同文本,办理借款手续。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收到贷款人提供的批准借款学生名册后,应于10个工作日内组织学生填写、签署借款合同,并提交贷款人。
第十三条 贷款人收到学校送达的经借款人签署的借款合同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并将已签署的借款合同送达学校。学校管理机构接到借款合同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其发给借款学生本人。
第十四条 贷款人应在借款合同签字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学年将借款人用于学费和住宿费的贷款划入学校指定的账户,于每月5日前(遇法定公休日顺延)将借款人用于生活费的贷款划入借款学生的个人账户。
第十五条 借款人在校期间有终止贷款意向时,经办银行应允许借款学生通过所在学校向经办银行提出书面申请,终止贷款发放。如借款学生中途休学的,学校应及时通知贷款人中止发放贷款。
第五章 贷款额度、期限、展期和利率
第十六条 各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实行借款总额包干办法。学校须在每年6月30日前向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申报下学年度国家助学贷款需求计划。每年的借款总额原则上按借款人数不超过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20%,人均贷款金额原则上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确定;每个学生的具体贷款金额由学校按本校的总贷款额度,根据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标准以及学生的困难程度确定。每所高校的贷款额度由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根据与中标银行签订的协议和借款学生还款违约情况分别确定下达,同时抄送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及中标银行。
第十七条 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借款人毕业后六年。
第十八条 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学位的借款学生,借款学生要及时向经办银行提供连续攻读学位的书面证明,经办银行应为其办理展期手续,财政部门继续按在校生对其国家助学贷款给予贴息。
第十九条 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利率政策执行,不上浮,不计复利。国家助学贷款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经办银行可适当给予优惠。提前还贷的,经办银行应按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应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第六章 贷款招投标管理
第二十条 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采取招标的方式确定。
第二十一条 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作为招标人负责全省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具体实施工作。
第二十二条 投标人是指收到由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发出的投标邀请的银行。投标人必须是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条件经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
第二十三条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和省银监局负责全省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招投标采取国内邀请招标的方式,由招标人向投标人发送投标邀请进行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五条 教育、财政、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和高校代表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工作。
第二十六条 评标结束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其他未中标人。中标人应自中标通知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与招标人签订合作协议。
第七章 财政贴息
第二十七条 借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实行在校期间100%由财政补贴、毕业后自付利息的办法。
借款学生毕业后自付利息的开始时间为其取得毕业证书之日的下月1日(含1日);当借款学生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结业、肄业、休学、退学、被取消学籍时,自办理有关手续之日的下月1日起自付利息。
第二十八条 按照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由相应的财政部门负责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所需经费。省属高校的贴息经费由省财政负担;市州属高校的财政贴息经费由市州财政负担。
第二十九条 省属高校的贴息经费由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提出需求预算,经省教育厅审核,按财政拨款渠道分别编入各相关部门年度预算,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三十条 各经办银行省分行营业部和市州分行要在每季度结束后的20天内将所辖区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申报表和分高校贴息明细表经学校确认后统一报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在收到贷款人申请贴息资料后,应及时审核并在15个工作日内将贴息资金拨付经办银行省分行营业部或经办银行市州分行。
第三十一条 各市州属高校的财政贴息办法由各市州财政参照此办法执行。
第八章 风险补偿
第三十二条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共担”的原则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上学年度(上年9月1日至当年8月31日)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对经办银行给予补偿。具体比例按照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中标银行签订的贷款合作协议执行。
第三十三条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照高校行政隶属关系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财政负担部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省属高校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负担部分由省财政安排,市州属高校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负担部分由市州财政安排。
第三十四条 省财政应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根据贷款协议金额及风险补偿比例提出经费需求预算,经省教育厅审核,按财政拨款渠道分别编入各相关部门年度预算,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三十五条 各普通高校应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每年向普通高校返还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费收入时,划拨给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风险补偿资金专户。
第三十六条 经办银行在每年9月底前将上学年度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和违约率按高校进行统计汇总,经高校确认后,提供给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金额违约率是指连续90天未履行合同的贷款本息金额占进入还款期的贷款本息金额的比率。
第三十七条 当年尚没有毕业学生进入还款期的高校所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以下公式计算:
所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上学年度实际贷款额×风险补偿的比例×50%。
第三十八条 已有毕业学生进入还款期的高校,其所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与上一学年度本校学生的金额违约率挂钩。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根据银行提供的贷款实际发放额和违约率,采用加权平均方式,计算确定各高校本年度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第三十九条 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应于每年10月底前将高校所应承担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数额报财政部门,作为财政扣拨经费的依据。并将具体数额书面通知高校,高校据此在有关会计科目中列支。
第四十条 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应于每年12月底前按上学年度银行实际发放的贷款金额和协议确定的风险补偿比例,将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拨付给经办银行。
第四十一条 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接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监督。每年须编制决算报告,经省教育厅审核、省财政厅审批后,抄报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并向高校通报。
第九章 贷款管理
第四十二条 成立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的负责人参加的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设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
第四十三条 教育部门要组织好国家助学贷款的招投标,督促高等学校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明确拨付、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督。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推进经办银行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公安部门要积极做好为普通高校学生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工作,配合银行做好对违约学生的身份核查工作。
第四十四条 各高等学校必须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由学校的一位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统一管理本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第四十五条 高等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日常管理。负责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与贷款人的联系、监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配合贷款人催收贷款;负责向贷款人提供借款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各种变动情况(包括学生就业、升学、转学、退学等);负责在借款学生毕业1年内向经办银行提供其第一次就业的有效联系地址,学生没有就业的,提供其家庭的有效联系地址、方式等。并按期向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报送本校国家助学贷款情况。
第四十六条 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诚信意识,配合贷款人做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工作。要建立借款学生的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强化对学生的贷后管理,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情况的查询。要及时将毕业借款学生的信息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息查询系统。
第四十七条 贷款人要对国家助学贷款单列科目,单独统计,在信贷资产质量考核上与其他信贷业务分开,实行单独考核,并分别按借款人和所在学校建立管理台账,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督促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第四十八条 贷款人要建立有效的还贷监测系统,及时为借款学生办理还贷确认手续;加强日常还贷催收工作并做好催收记录。按期将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姓名及居民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违约行为等提供给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
第四十九条 贷款人对国家助学贷款按规定提取呆、坏账准备金。贷款人的上级行对贷款人按政策规范操作所形成的国家助学贷款呆、坏账,不应追究其贷款责任。
第五十条 贷款人要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收集借款人的有关信息,纳入电子信息系统管理,逐步实现系统内、银行间及与学校的联网。
第十章 贷款的归还
第五十一条 借款学生应与贷款人签订还款协议,严格履行还款义务,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全部责任。
第五十二条 学校应负责开展对借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还贷宣传工作,讲解还贷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借款学生信用记录,协助银行做好借款学生的还款确认和贷款催收工作。
第五十三条 借款学生转学时,必须由原经办银行与待转入学校的相应经办银行办理贷款划转手续后,或者在该生还清贷款后,所在学校方可为其办理转学手续。
第五十四条 借款学生发生退学、出国、被开除学籍等情况,学校应及时通知贷款人。经办银行有权按合同约定采取停止发放尚未发放的贷款、提前收回贷款等措施。必须在经办银行视情况采取上述措施后,或经办银行与借款学生签订还款协议后,借款学生所在学校方可为学生办理相应手续。第五十五条 借款学生毕业离校前,学校应组织借款学生与经办银行制订还款计划,签订还款协议。借款学生与经办银行办理上述手续后,学校方可为其办理毕业手续。并将其贷款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
第五十六条 贷款还本付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经办银行应允许借款学生毕业后提前偿还贷款。具体还贷事宜,由借款学生在办理还款确认手续时向经办银行提出申请,经办银行进行审批。
第五十七条 借款人可以在学习期间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提前还贷的,贷款人要按实际贷款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第五十八条 借款学生毕业或终止学业后12个月内,可以向银行提出一次调整还款计划的申请,经办银行应予受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进行合理调整。
第十一章 违约责任
第五十九条 借款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贷款人可以依法对已发放贷款采取保全措施,停止尚未发放的贷款。
(一)借款人未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的;
(二)借款人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受到校方行政处分或有关部门刑事处罚的;
(三)借款人中途辍学、退学、被学校开除或取消学籍的;
(四)学习成绩差,无法完成学业的;
(五)出国留学或定居的。
第六十条 对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由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将其姓名及居居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违约行为等在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
第六十一条 贷款人可对违约学生采取法律规定的手段进行追缴,对借款学生的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载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金融机构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六十三条 民办高校和独立二级学院国家助学贷款不参与统一招标,其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所需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资金由学校自筹。贷款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四条 此前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的贷款发放、贴息、还款等办法按原规定执行。
第六十五条 此前下发的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继续执行。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共同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技工学校教学管理规定(试行)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技工学校教学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京劳社培指发[2001]45号
2OO1 年 3月 16日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各有关局、总公司(集团)教育处,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各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为加强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北京市技工学校教学管理规定(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技工学校教学管理规定

二00一年三月十四日


北京市技工学校教学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区县职业技术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应结合所承担的具体培训任务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 教学基础管理
第三条 专业(工种)设置
(一)学校开设专业(工种)要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专业(工种)名称要按照国家或市主管业务部门颁布或核准的专业(工种)目录确定。学校开设尚未规定的专业(工种),必须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经充分论证,报市主管业务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
(二)学校开设专业(工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明确的培养对象、学制(或学习期限)和适应具体职业(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
2、有适应办学规模和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文化技术理论及实习教学场所、设备、器材;
3、有适应专业(工种)教学和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的文化技术理论及实习指导教师;
4、有实现具体培养目标所必备的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适用教材;
5、有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资金和其它所需的支持保障条件。
第四条 培养目标确定
(一)技工学校承担就业前和就业后的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它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文化、技术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二)根据培养对象和服务指向的具体要求,技工学校应在把握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实施技工学校教育和劳动预备制教育,培养具有中级及以上业务水平、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其主要要求是:
1、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继承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认清国情和国内外形势,确立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伦理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
2、文化技术知识方面。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工种)必备的文化技术知识,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职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工种)所对应的职业群必备的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并通过完成本专业(工种)规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身体、心理素质方面。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职业所要求的身体素质。传播科学的生理、心理健康和卫生防病知识;并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养成坚韧不拔、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第五条 基本教学文件
(一)学校必须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培养对象、目标、学制(或学习期限)的不同以及学校的实际,依据上级主管业务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本校实际,编制具体专业(工种)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通常由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制(学习期限)和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计划表及说明等要素组成。
(二)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除国家、市主管业务部门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外,还可以依据具体专业(工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由学校确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国家、市主管业务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应依据统一编制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学校自行确定的课程也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大纲通常由说明(含制定依据、课程性质、任务等)、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合实验、实习课题)、时间分配部分组成。
(三)学校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若尚未有上级主管业务部门颁发的指等性教学计划,应参照同类或相近专业(工种)指导性教学计划,按照编制教学计划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一般由学校教学部门拟定初稿,经主管校长审定,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执行(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两个月提出),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四)学校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一般允许学校在保证教学实际效果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文化技术理论课允许在大纲规定的课时3 0%以内调整,实习课可以调整至总教学课时的6 0%。学校对教学课时的调整,主要应有利于加强实习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补充或更新教学内容。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超过规定的限度,应报市主管业务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 教学计划管理
第六条 工作计划编制
(一)校历是安排教学工作及其它工作的基本依据。学校应根据市主管业务部门规定的编制校历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校校历。校历一般按学期编制,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核批准后,于上一学期放假前印发给各部门。校历除明确安排寒、暑假起止日期、法定节假日和教学周数(具体日历)外,还应安排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生军训、公益劳动以及全校统一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活动。
(二)学校根据校历和各年级专业(工种)教学情况,应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工作指导思想、理论教学、实习教学、教学改革、教师进修、教学质量、教研活动等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并力求重点突出,措施得力,职责分明,层层落实。教学工作计划应由主管校长拟定,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于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发至各部门。
第七条 教学文件编制
(一)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应当根据校历和各专业(工种)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以下教学文件:
1、教学进程计划。由教务部门编制各班级学年(学期)的教学安排,周学时应在30-32学时。
2、教师任课计划。由教务部门依据教学进程计划,编制教师任课计划表和下达教学任务通知书。
3、学期授课计划。由任课教师填写教学进度表,经教研组讨论,教务部门审批后执行。
4、课程表。由教务部门编排总课程表、任课教师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及实习安排表。
(二)实习教学是技工学校的主要课程,学校除必须严格按照实习课题内容和时间分配,认真组织编制实习教学的学期授课计划外,还应填写实习材料、工具、设备及防护用品计划表。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
第八条 课堂教学组织
(一)课堂教学是文化技术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任课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职业功能要求出发,全面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必须要求任课教师统一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课并写出教案。理论课一般每两学时写一个教案,实习课一般每一个课题或每个课日写一个教案。教师应提前写出两周教案。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把握基本教学要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九条 实习教学组织
(一)实习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应用技术理论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职业技能的实践活动。实施实习课题计划,应当按基本功训练、综合课题训练和生产实习(职业实践)三个阶段分步进行。基本功训练和综合课题训练,一般应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注重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生产实习应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行,注重尽快掌握产品生产的实际能力。
(二)学校组织学生到基层企业(单位)实习。应尽量到与企业(单位)共建的、较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学校无论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到其它的企业(单位)实习,都应当与企业(单位)签定实习协议或合同书,并一起制定实施计划(包括实习的性质、任务、目的、内容、方式,以及学生分组、时间分配、教师安排、教学组织与考核等),切实保证“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和定期轮换工作岗位”制度的落实。
第十条 成绩考核
(一)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认真对待、严密组织、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一般单元测验在学期教学中分散进行。期末考试应由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各课程的平时和阶段考核在学生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全校应有统一规定。
学校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要求,统一组织阶段性考核工作。考核要实行考教分离,并力求建立标准试题库,以确保命题质量。阅卷评分尽量采用密封、分题、分项流水方式进行。阅卷评分后,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价试卷质量和学生成绩,以改进教学工作。
(二)推行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有一套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单元教学评价标准和学分构成体系。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按照现行职业技能鉴定方法,技工学校毕业生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含应知、应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五章 教学质量管理
第十一条 质量管理体系
(一)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学校要培养一支懂职业培训、懂培训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队伍,建立起由校长全面负责,主管校长主持,教研组紧密配合,高效能的分级管理体系,并实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全员质量管理制度。
(二)全面开展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控制教学全过程及各环节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多方面因素,并且要认真研究分析和采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措施。其中,教学质量信息是分析教学情况,制定改进教学工作措施的主要依据,学校必须加强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工作的管理,并形成制度。
第十二条 质量管理常规
(一)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学校应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常规教学质量检查内容包括:
1、教案检查。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和学期末,按备课要求定期检查。
2、课堂教学检查。每学期由教务部门制定听(看)课计划(应含三分之一随机听课),主管校领导应每月听课1-2次,教务部门领导每月听课2-3次,同时要建立教师相互听课制度。
3、作业检查。每学期应定期检查作业布置、批改和学生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
4、教学进度检查。应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学进度完成情况。
5、教学日志检查。通过教学日志的定期和随机检查,了解理论教学、实习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质量信息处理
学校应经常掌握教学动态质量信息,认真分析教学情况,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教学质量信息处理的主要内容是:
1、生源质量分析、通报。每学期开学后,由有关部门负责新生生源质量分析,并在有关会议上通报。
2、师生座谈。每学期由教务部门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1-2次,了解教学情况,解决存在问题。
3、评教评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每学期组织各班级评教评学活动。
4、考试质量分析。每次考试后,教师要进行试卷和成绩分析,及时填写考试情况分析表。
5、做好学生受教育期间全面素质的情况分析,即根据学生入校文化理论和思想、身体、心理基础状况,分析学生毕业时各方面素质的情况。
6、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登记和跟踪调查工作,并形成制度。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
第十三条 教学质量评估
(一)教学质量评估是促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把自我评估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并按市主管业务部门统一要求,接受市评估检查。学校一般每学期要集中进行一次综合性质量评估。评估的主要项目是:
1、理论、实习教学计划和大纲执行情况;
2、理论、实习教学的常规管理情况;
3、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情况;
4、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特别是实习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情况;
5、期末、毕业考试,及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情况分析。
(二)学期结束后,主管校长应召集专题会议,提出报告,认真分析和全面总结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并对教学质量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以更好地确定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第六章 教学人员管理
第十四条 教师队伍建设
(一)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配备高技能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现状,认真研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养、提高计划及实施办法。
(二)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按照《教师法》和国家、市主管业务部门的要求,尽快达到规定的学历和职业技能等级水平,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职业实践和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科学理论水平,提高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及时了解科技发展、职教改革的最新动态。学校尤其要重视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培养新人的专业(学科)骨干力量。
第十五条 教师业务考核
(一)学校实行教学目标管理,必须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一般教师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可以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结合进行)。教师每年的考核结果应与学校选优评优、职务评聘、奖金评定、工资晋升等挂钩。
(二)教师应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平时周课时应达到12课时以上。提倡实习指导教师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以利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所有教师都应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行为规范,服从分配,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至少听课6学时,并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及其它工作任务。
第七章 教学设施管理
第十六条 实验、实习设施
(一)学校应全面规划实验室、专业教室、计算机教室,以及电化教室建设,并力求配备具有发展性的先进设备。要根据各专业(工种)教学要求,统筹安排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发挥更大的效益,提高设施利用率。各种设备、仪器要建立帐册(卡),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经常保养、维护。设备完好率应达到9 5%以上。
(二)学校必须重视实习工厂(场)建设,力求满足专业(工种)实习教学的需要,并努力改善实习设备的先进程度。设备完好率应保持在9 0%以上。
实习工厂(场)的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必须以实习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经营,合理利用设备能力、生产能力。
第十七条 其它设备
(一)图书室、阅览室是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应根据各专业(工种)教学和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地采购图书资料和订阅报刊杂志。一般文艺类书籍与专业书籍的比例保持在3:7,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专业(工种)特色的藏书体系。
(二)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对校园建设作出整体规划,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和优化育人环境。要重视开辟更多的师生学习、活动空间,建设体育运动场地,添置设备及器材,以满足教学和师生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
第八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规定所指市主管业务部门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技工学校、区县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综合管理工作及教学业务指导工作。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实施。
  内容提要: 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发展实践表明,单一使用取得和注册取得均各有利弊。正因如此,二十世纪以后各国商标权取得制度在竞争政策的引导下呈现出融合趋势。“自然权利”理论为商标权的正当性提供了道德基础,“实用主义”财产理论则为商标权所蕴含的竞争政策内涵提供了理论支持。商标权取得制度具有丰富的竞争政策内涵,但在其制度发展过程中有时亦呈现出与竞争政策的不适应性。突出商标法对竞争的内在激励作用,促进商标取得制度与竞争政策的融合应成为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完善的方向。


商标权源何而产生?这是商标法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讨论商标权的性质、权利的正当性、商标法的立法目的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甚至影响着一国商标法制度变革的方向。商标权是一种制度产品,发挥着促进公平有效竞争的政策功能。商标权取得制度变迁的轨迹与一国竞争政策密切相关。目前在商标权不断扩张的泛财产化趋势下,正值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研究商标权取得制度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商标权取得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同时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商标权取得制度亦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商标权产生及取得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从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发展轨迹来看,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了两种取得商标权的途径:使用取得和注册取得。早期对商标提供保护的英美法国家以判例法或普通法作为保护的渊源,即商标权凭使用产生,无论权利人是否注册,均可得到普通法的保护。使用取得原则符合商标权产生的本意,也符合商标价值形成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公平正义等朴素道德观。尽管如此,使用原则的缺陷也为实践所证实,表现在:(1)商标权不确定,容易发生权属纷争;(2)在假冒诉讼中,原告受保护的前提是存在商誉,而商誉的证明十分困难;(3)权利未经公示,难以保障商标权的交易安全;(4)商标标识由经营者自由设计、选择,可能有悖公共利益。

在商标权取得上,大陆法系国家最初采取注册取得原则。法国1857年《注册商标法》首开商标注册的先河。在实行注册取得原则的国家,商标产生的唯一途径是注册,不注册不享有商标专有权。当注册商标与使用商标发生冲突时,保护注册商标。注册取得制度的优点是:(1)权利明确稳定,维权成本低;(2)便于国家对商标使用情况的监管;(3)公示制度有利于商标交易的安全。然而,单一注册制的缺陷亦不容忽视,表现为:(1)严格以注册作为取得商标权的前提不利于对未注册商标尤其是未注册驰名商标和具有一定影响商标的保护,背离了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朴素道德观,使相关立法及判例难以建立公信力;(2)容易造成商标抢注及商标闲置现象,使商标资源被大量囤积,真正需要使用商标的经营者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

商标取得制度的实践证明,单一的使用取得和注册取得均各有其利弊。因此,进入二十世纪后,单纯采用注册取得或使用取得的国家已为数极少,多数国家的商标立法倾向于兼采两者之长,便自己的商标权获得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这使得各国商标权取得制度呈现融合趋势:一方面,对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已为注册制国家所关注;另一方面,对商标权的产生及利用进行控制亦成为多数使用制国家的立法选择。

各国商标权取得制度走向融合的具体形式各有不同,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使用为主、注册为辅的商标权取得模式。美国曾长期坚持使用取得原则,1946年《兰哈姆法》仍坚持以实际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申请的前提。虽然1989年生效的《兰哈姆法》修正案将申请商标注册的前提从“实际使用”延伸至“意图使用”,但根据“意图使用”提出注册申请,申请人获得的仅仅是“允许通知”,最终获准注册仍然是以该商标的实际使用事实为依据。因此,美国商标注册制度更多含有权利宣示的意义,其实质仍然是使用取得。

二是以法国、日本为代表的注册为主,使用为辅的商标权取得模式。法国1964年《商标法》规定:“单纯将一个标记作为商标使用不产生任何权利”,这意味着在注册与使用相冲突时,注册优先。法国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主要体现在1992年《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711-4条的规定中。该条规定:“侵犯在先权利的标记不得作为商标,尤其是侵犯:1.在先注册商标或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二所称的驰名商标……”巴黎公约所称的驰名商标当然包括未注册驰名商标,由此可以推断,《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并不排斥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同样实行注册制的日本也在一定范围内吸收了使用制的优点。1959年《日本商标法》在采取注册原则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在先使用者的权利。从法国、日本的商标立法来看,这两个国家的商标权取得制度实质上是实行注册取得,使用的因素只是在某些时候作为保护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一种折衷的考量。

三是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使用与注册并行的商标权取得模式。英国是一个普通法系国家,曾长期坚持使用取得商标权的原则。1905年英国《商标法》颁布以来,商标注册成为商标保护的另一途径。德国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早期实行注册取得商标权的原则,立法机关在1934年肯定使用原则。根据德国1995年《商标法》第4条之规定,在德国通过注册和使用都可产生商标权,但通过使用获得商标权的商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要求。

二、商标权产生及取得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一)洛克“自然权利”理论和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对商标权产生的解说

人们认为,商标权的产生源于使用,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商标权只能给予那些勤勤恳恳,最先使用商标并为该商标投入了大量时间、资金和智力劳动的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年-1704年)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很好地印证了当时的人们对财产的理解。洛克认为,人人对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享有自然权利。基于自然权利,洛克进而提出了用以解释财产正当性的劳动理论。洛克的理论解释了前国家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物实施占有的正当性,为财产的第一次分配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持。运用洛克的劳动理论,学者通常用来解释知识产权正当性的说法是,洛克所称的劳动应包含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人们的智力创造活动当属劳动的范畴,因此,人们对自身智力创造活动产生的智力成果当然享有财产权。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商标权的正当性时需调整一下思路,这是因为产生著作权与专利权的劳动与产生商标权价值的劳动内涵并非完全相同。作品和技术是智力创造的成果。商标的表象是由图案、文字、颜色构成的标识,这一标识是智力创造的成果,但商标价值的形成不在于设计商标标识的创造性活动,而在于商标的使用活动。运用劳动理论解释商标权的正当性可表述为:由于商标商品经营者通过长期广告宣传、营销活动以及对商品质量的不懈追求,使经营者的商标商品凝聚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而获得了相对其他经营者的优势竞争利益,这种竞争利益是通过经营者诚实经营这一内涵丰富的劳动所形成,是劳动者的自然权利,值得法律保护。

英美判例法对商标权的早期认识及商标保护的实践也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自由经济理论在商标领域的体现。亚当·斯密将市场比喻为无形之手,将其理论建构在“自利人”基础上。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他的这一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商标权产生的机理。商品经营者使用商标纯粹是一种自利行为,其目的是将自己的商品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区别开来,便于消费者识别、选择。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阴。”商品经营者的这种自利行为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即商标的使用减少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同时也客观上使商品通过商标被置于市场的自然监督状态——经营者如果不注重商品的品质只会自砸品牌,被市场淘汰。可见,对商标的保护反映了当时自由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休谟、边沁的实用主义财产理论和庞德的社会控制论对商标权取得制度变迁的适应性

洛克的劳动理论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然法哲学,阐述了财产权存在的道德基础。但是,洛克的理论运用于商标权正当性的解释并非完美,其中存在的明显局限是,它没有给商标权正当性中所应体现的公共利益以合理的解释。易言之,劳动理论解释了商标权取得正当性的一个方面,即经营者通过长期诚信经营,使商标凝聚了商誉,由此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种优势竞争力值得保护。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诚实劳动必然有回报。与有形财产不同的是,无形财产能形成对公众自由广泛的限制,这种限制自然需要更为充分的说理来支持其正当性,而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恰恰在这一方面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片面的使用理论认为,商标权的产生不需要注册,注册只是政府干预公民自由的手段。这一观念的局限性很快被实行使用原则的国家的商标实践所证实。商标权的行使如果脱离法律的监督,商标权必将成为他人或社会的公害。休谟、边沁的实用主义财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人们关于商标权认识上的这种变化。

实用主义财产理论与洛克的劳动理论相比,在说明财产权正当性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关注到了人的社会性和财产的社会性,财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包括财产法在内的法律的任务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它体现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变化。将实用主义财产理论运用于商标权正当性以及商标权取得制度变迁解释所具有的说明力在于:(1)它解释了商标权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2)它解释了赋予商标财产权的社会意义在于实现促进有序竞争,增加消费者福祉的竞争政策目标;(3)它解释了国家公权力对商标取得进行干预的必要性。此外,商标注册制度在二十世纪以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某种程度上也是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在商标领域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在此基础上的劳动理论为商标权的正当性提供了广泛的道德支持,同时,后起的实用主义财产理论从另一个视角即财产的社会性为法律对商标权取得方式的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变迁中我们看到这两种理论影响的深厚基础——如前文所述,商标取得制度的变迁在二十世纪最终体现为两种制度的融合。这种融合一方面表现为实行注册制度的国家认识到商标权利源于使用的道德力量,从而对未注册商标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另一方面,实行使用制度的国家看到了商标这种财产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单纯使用原则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从而在保留使用制度优点的基础上吸纳了注册制度的优点,转而改采注册制度或使用与注册并用的制度。

三、商标权产生及取得制度变迁的竞争政策内涵分析

如上文所述,实用主义财产理论认为,包括财产法在内的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多数人的福利,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商标法中,可解释为商标权的赋予是为实现国家公共政策目标而服务的。商标权产生及取得制度变迁的历史表明,商标权取得制度具有丰富的竞争政策内涵。

首先,商标权的本质是一种在与他人关系中逐渐形成并被社会所认可的先行竞争利益。

耶林认为,权利的本质是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商标商品经营者在商标上所体现的利益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标商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经营者使用商标的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关于商品来源的指示,而商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与之形成固定联系则需要经营者通过商标所持续传递的是关于商品的好的信息,经营者为此付诸的努力一旦成功,这种竞争利益就形成了。二是商标商品经营者与竞争者的关系。由于经营者的商标商品被消费者认可,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该经营者的商品,使竞争者的利益受到冲击,于是搭便车的假冒行为产生了。竞争者的假冒行为损害了商标商品经营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构成商品欺诈,这种行为必须予以禁止。正如1978年美国第6巡回区上诉法院的判决所说:“第一个使用者认识到商标的价值,因此做了必要的工作把商标作为一个有用的记号建立起来。允许其他人侵占这个商标,从第一个人所花的心血中得益,那是不公平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是破坏商业公正的做法,因为它欺骗买方或者用户。这是对公众实施欺诈,是法院所不能容忍的。”每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交往形式,法便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获得财产的新方式。正是消费者的注意力与竞争者的仿冒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交织使商标商品经营者的先行竞争利益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也使对商标的保护具备社会基础。

其次,法律保护商标的初衷在于制止欺骗以及与商品来源有关的混淆,保护经营者在商标上形成的先行竞争利益是实施国家竞争政策的需要。

从商标权产生的历史来看,在初期阶段,英美普通法中的商标保护仅仅意味着禁止“假冒”,即禁止以一生产者的商品冒充另一生产者的商品。它不是从商标独占的角度而是从商品出处不被混淆的角度提供保护。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英美法系国家传统的商标法被视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组成部分。作为大陆法系代表之一的德国,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制止发生在商标领域的假冒、盗用他人商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意图亦体现在1874年的《商标法》中,尽管事实证明这部法律在制止不正当竞争方面并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

再次,商标权涉及交易安全与秩序,需要靠制定法依据竞争政策为其确定权利的内容和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