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关于严格按国家金融法规开展外汇资金业务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7 14:05:02   浏览:922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银行关于严格按国家金融法规开展外汇资金业务的通知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关于严格按国家金融法规开展外汇资金业务的通知
中国银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行,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西安市、杭州市、济南、浦东分行:
最近,总行陆续接到一些分行的报告,反映对开办外汇资金业务申报以及申报程序中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做到依法、合规经营,落实总行一级法人的地位,经总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商洽,并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凡开办代客外汇买卖业务(包括个人实盘外汇买卖)的各级分行,必须是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有权经营外汇业务并领取了《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分行。同时,你行及辖内各分支行开办外汇买卖业务必须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
二、你行及辖内各分支行开办代客外汇买卖业务(包括个人实盘外汇买卖)必须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对各级银行外汇业务范围的规定》的要求(见〔93〕汇业函字第83号之附件三)。根据上述规定要求,各分支行开办的业务必须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在《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
》中核定的范围,并严格按此业务范围开展业务。
三、有关申报业务范围的具体操作办法,请按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1993年1月1日公布)、《关于下发〈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的通知》(〔93〕汇业函字第83号),以及《
关于颁发〈银行外汇业务范围界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范围界定〉的通知》(〔96〕汇管函字第142号)的规定执行。
四、对你行及辖内各分支行申报开办外汇资金业务的合规性进行一次清理。检查已开办的代客外汇买卖和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是否按有关规定完成了报批手续。上述手续尚不完善的分、支行,抓紧时间按规定补办有关手续。
五、在外汇业务大检查中,当地外汇管理局对你行及辖内各分支行开办代客外汇买卖业务的资格是否提出异议。如有,请上报总行资金部。
各分行开展外汇资金业务要始终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各分行主管外汇资金业务的处长要认真学习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总行有关外汇资金业务的管理规定,做到依法合规经营。同时,认真做好对辖内行管理。如有问题,请及时上报总行。



1996年8月3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已于1999年10月22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和持续利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整体效益,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及相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土地、水、森林、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 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农业资源区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海洋、水产、水利、土地、环保、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专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业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和持续利用。
第六条 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调查与规划
第七条 建立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
第八条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分为综合调查、区域调查和专项调查。
综合调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区域调查由县级以上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区域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应当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专项调查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项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应当抄送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第九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监测,并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定时、定位、定性、定量监测。
第十条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规范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
第十二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定期编制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并抄送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综合区划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区划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经同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和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应当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变化状况,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当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产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开发与保护
第十六条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符合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高效和持续利用。
禁止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过度或者掠夺式开发。
第十七条 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影响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
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市、县行政区域、跨流域的开发项目,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评审;评审通过的,方可按规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鼓励和推广使用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保护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江河湖泊水面,改造山丘缓坡地、中低产田和林地。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农业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应当作为考核当地人民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定期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中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调、监督、检查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生态环境保障制度的实施;
(二)监督、检查重大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后期评估;
(三)协调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方面的争议,并向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予以制止,并依法处理;
(五)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并报上一级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四条 专业主管部门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也可以由人民政府或者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协调。
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改变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括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补充相关内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评审未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者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内容中弄虚作假的,由省农业自然资源综
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或者编制区划的;
(二)不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的。
第二十八条 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依法执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按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1999年11月1日

庆阳市节约用水办法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


庆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 5 号


  《庆阳市节约用水办法》已经2012年10月17日庆阳市人民政府三届第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栾克军
2012年11月14日


庆阳市节约用水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状况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用水方针,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科技等措施,促进节约用水。
  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域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
  第四条 本市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和考核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发改、财政、环保、质监、住建、农牧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节约用水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的节约用水工作,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推进节水型村镇、节水型社区建设;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开展节约用水相关工作;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当进行劝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 对在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 本市逐步建立居民生活用水节水激励机制。

第二章 用水管理

  第九条 本市实行行政区域和行业用水总量控制。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生活用新水适度增长、环境用新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低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的原则,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逐级分解用水总量指标;对已经超过用水总量指标的区域或者行业,不再增加该区域或者行业的用水指标。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全市节约用水规划。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节约用水规划,制定年度节约用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节约用水规划和计划应当符合本市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
  第十条 本市实行产业用水效率准入制度。
  本市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和重点单位监控机制,强化用水监控管理;严格限制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高档洗浴场所等高耗水项目发展。对已有高耗水项目,不再增加用水指标。
  第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用水计划、相关行业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生活、生产经营需要,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指标。
  新增用水单位或者用水单位需要调整用水指标的,应当到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定或者调整用水指标。
  工程施工、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需要临时用水的,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临时用水指标。
  供水单位不得向未取得用水指标的用水单位供水。
  第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水单位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用水单位违反节水法律、法规、规章拒不改正的,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通知后,供水单位停止供水;因采取停止供水措施而发生的管道改造等费用由违法用水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用水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迁移的,应当及时到市或者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重新核定用水指标。
  第十四条 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应当安装水计量设施,加强对水计量设施的检查与日常维护,保证计量准确。
  供水单位应当对水计量设施定期进行校验,发现水计量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第十五条 用水单位有两类以上用水性质类别需要执行不同用水价格计价的,应当根据不同用水性质类别分别安装水计量设施。
  第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直接从河流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水计量设施的查验,按时收取水资源费。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节水管理部门和供水单位工作人员的查表、收费工作。
  第十七条 用水单位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用水指标用水,对超出用水指标的用水量,收取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
  (一)用水量超过用水指标30%以下的,超出部分按照基本水价的1倍加价收费;
  (二)用水量超过用水指标30%以上50%以下的,30%以上部分按照基本水价的2倍加价收费;
  (三)用水量超过用水指标50%以上100%以下的,50%以上部分按照基本水价的3倍加价收费;
  (四)用水量超过用水指标100%的,100%以上部分按照基本水价的4倍加价收费;
  第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用水统计制度。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报送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统计数据。
  用水单位应当建立用水统计台账,按照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用水和节水资料。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直接从河流或者地下取水的,应当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对取用公共管网水或者再生水的建设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建立水资源评价制度。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规划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市的节水标准和规范进行节水设施设计,并单独成册;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当严格审查节水相关内容。节水设施设计方案应当报经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项目的立项文件不得作为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后续许可的依据。
  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使用,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定用水指标,供水单位不得供水。
  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器具、工艺、设备、计量设施、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二十一条 工业用水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工业用水单位应当每年进行一次水平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第二十三条 纯净水生产企业应当安装尾水回收设施,对尾水进行利用,不得直接排放。
  第二十四条 农牧、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林、牧、渔业用水结构。
  第二十五条 种植业应当采取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鼓励非食用农产品生产使用再生水;养殖业应当使用节水器具。
  第二十六条 农业用水改为非农业用途的,用水单位应当到取用水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核定用水指标,并按照新的用水性质类别计价缴费。
  第二十七条 鼓励绿化使用雨水和再生水,逐步减少使用自来水。
  城镇的绿地、树木、花卉应当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并严格执行园林绿化灌溉制度,提高绿化用水效率。
  住宅小区、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和其他市政杂用水,应当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不得使用自来水。
  第二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鼓励已建成的工程项目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鼓励农村地区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二十九条 宾馆、饭店、游泳场馆和提供洗车服务的用水单位等,应当采用循环用水措施。
  第三十条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
  第三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和日常巡查、维护管理,如实记录巡查和维护管理情况,提高供水管网监测和维护管理水平,降低供水管网的漏失率。
  第三十二条 在旱情紧急情况下,经同级政府批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节用水指标,对用水较大的单位实行限量供水。
  第三十三条 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依据章程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第三十四条 公共供水设施、消防设施的管理责任人应当加强对供水设施和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单位和个人浪费用水或者擅自取水。
  第三十五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播放和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节约用水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内容。
  旅行社接待游客时,应当进行节约用水宣传,提高游客的节约用水意识。
  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候车室、候机厅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宣传标语,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供水单位、用水单位和用水户节约用水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水量较大单位用水的日常监督管理,增加对高耗水单位的检查频次,对发现的浪费用水行为及时处理;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实行联合检查。
  第三十八条 用水单位超过用水指标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核减下一年度用水指标。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由发展和改革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或者履行节约用水规划、计划的;
  (二)未依法履行节约用水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未依法核定或者调整用水单位用水指标的;
  (四)未依法收取累进加价费用的;
  (五)其他不履行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限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