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5 16:10:49   浏览:93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驻港各有关单位:
《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奖励在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促进防城港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是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我市教育最高奖。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每年教师节期间召开全市教育大会进行表彰。
第三条 教育振兴奖评奖对象是防城港市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班主任、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支持教育振兴奖评奖对象是支持教育振兴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教育振兴奖包含教育振兴优秀学校奖、教育振兴优秀学生奖、教育振兴优秀教师奖、教育振兴优秀班主任奖、教育振兴优秀校长奖、教育振兴优秀教育工作者奖、教育振兴名师奖、教育振兴名校长奖8个奖项。支持教育振兴奖包含支持教育振兴先进集体奖、支持教育振兴先进个人奖、支持教育振兴名人奖3个奖项。
第五条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弄虚作假的参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资格并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六条 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奖励名额和方式见下表:
奖项 名额 方式 备注
教育振兴优秀学校奖 5所 颁发荣誉牌匾,每所学校奖励办学经费80万元。




每年颁发一次









教育振兴优秀学生奖 200人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获奖学金1000元。
教育振兴优秀教师奖 40人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配套工作或学习经费3000元。
教育振兴优秀班主任奖 30人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配套工作或学习经费3000元。
教育振兴优秀校长奖 5人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配套工作或学习费5000元。
教育振兴优秀教育工作者奖 30人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配套工作或学习经费3000元。
支持教育振兴先进集体奖 若干 颁发荣誉牌匾。
支持教育振兴先进个人奖 若干 颁发荣誉证书。
教育振兴名师奖 若干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配套工作或学习经费2万元。 每两年颁发一次
教育振兴名校长奖 若干 颁发荣誉证书,每人配套工作或学习经费3万元。
支持教育振兴名人奖 若干 颁发荣誉牌匾。


第二章 教育振兴奖评选办法
第七条 教育振兴奖评选由基本条件、实绩赋分、公众评议和评委投票四部分组成。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得参评。实绩赋分实行量化计分法,同年度同一类别不同层次的实绩赋分,只计算最高分值。实绩赋分占总得分的70%、公众评议占10%、评委投票占20%。
第八条 教育振兴优秀学校奖、教育振兴优秀学生奖、教育振兴优秀教师奖、教育振兴优秀班主任奖、教育振兴优秀校长奖5个奖项,小学(含幼儿园)、初中、高中(含中职)奖励名额按5:3:2比例进行分配,农村学校及其师生在同类奖项中所占获奖名额比例不低于50%。
第九条 教育振兴优秀学校奖评选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办学特色鲜明,通过市级特色学校评估,上年度学校绩效考评达优秀等次和常规管理指标评定达90分以上;
2.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无乱收费现象,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廉洁自律,学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校园环境整洁,校风、师风、学风在全市起引领示范作用;
3.坚持质量立校,教科研成绩突出,上年度学校承担5项市厅级以上课题研究(其中1项为省部级课题),教育类论文获县处级二等奖以上篇数占本校总教师数30%以上,在省部级以上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教育类论文篇数占本校总教师数5%以上;
4.义务教育学校服务片区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辍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学校完成年度招生计划任务,幼儿园通过市一级幼儿园评估。
(二)上年度实绩赋分办法以学校常规管理指标标准评定。
第十条 教育振兴优秀学生奖评选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公益性活动及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
2.学习认真刻苦,各学科学习成绩优异,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心理素质,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良好以上。
(二)上年度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乡科级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个人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获奖 特等奖 4 8 12 16 20
一等奖 3 7 11 15 19
二等奖 2 6 10 14 18
三等奖 1 5 9 13 17

第十一条 教育振兴优秀教师奖评选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曾获县处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近3年年度考核有1次以上获优秀等次;
2.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生,有个人教学特色,教书育人成绩得到师生、家长、社会的认可;
3.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上,其中有2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
(二)上年度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个、篇)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乡科级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优质课和教学技能比赛获奖 特等奖 6 10 15 20 25
一等奖 5 9 13 18 23
二等奖 4 8 12 17 22
三等奖 3 7 11 16 21
教育教学工作荣获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教育类论文评比获奖 特等奖 4 8 12 16
一等奖 3 7 11 15
二等奖 2 6 10 14
三等奖 1 5 9 13
承担教育类课题并完成结题 3 7 11 15
教育类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11 15

第十二条 教育振兴优秀班主任奖评选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曾获县处级以上优秀班主任称号,近3年年度考核有1次以上获优秀等次;
2.班级管理成效显著,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班级学生综合素质居于同类学生前列,班级无安全责任事故,学风、班风优良,教书育人成绩得到师生、家长、社会的认可;
3.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
(二)上年度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个、篇)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乡科级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班级管理成效(班级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教育教学工作(荣获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班主任工作类论文评比获奖 特等奖 4 8 12 16
一等奖 3 7 11 15
二等奖 2 6 10 14
三等奖 1 5 9 13
承担班主任工作类课题并完成结题 3 7 11 15
班主任工作类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11 15

第十三条 教育振兴优秀校长奖评选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育管理理念先进,深受广大教职工信任和拥戴,个人获县处级以上奖励,近3年年度考核有1次以上获优秀等次;
2.任期内,依法治校,管理规范,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无乱收费现象,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教师无违规违法现象,学生巩固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校风、师风、学风在全市起引领示范作用。
(二)上年度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个、篇)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乡科级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学校管理成效(学校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学校管理成效(个人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个人教育管理类论文评比获奖 特等奖 4 8 12 16
一等奖 3 7 11 15
二等奖 2 6 10 14
三等奖 1 5 9 13
承担教育管理类课题并完成结题 3 7 11 15
教育管理类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11 15

第十四条 教育振兴优秀教育工作者奖评选的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近3年年度考核有两次以上获优秀等次;
2.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3年以上,工作期间无违法乱纪行为,无受到法律和党纪处罚。
(二)上年度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乡科级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教育管理成效(单位获得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个人荣誉称号 6 10 15 20 25

注:教育管理成效赋分只计入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得分。
第十五条 教育振兴名师奖评选的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具有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获教育振兴优秀教师奖,近3年年度考核有两次以上获优秀等次;
2.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学风格独特,所执教班级学生综合素质强,学风优良,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得到广大师生、家长、社会的认可;
3.近3年来,有5篇以上教育类论文在省部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其中有1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公开出版教育类专著1部或合著2部以上;
4.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0年以上,小学(幼儿园)教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中学教师具备高级职称,在防城港市名师培育工程中成绩优异。
(二)近两年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个、篇、部)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优质课和教学技能比赛获奖 特等奖 10 15 20 25
一等奖 9 13 18 23
二等奖 8 12 17 22
三等奖 7 11 16 21
教育教学工作荣获荣誉称号 10 15 20 25
承担教育类课题并完成结题 3 7 11 15
教育类论文评比获奖 特等奖 4 8 12 16
一等奖 3 7 11 15
二等奖 2 6 10 14
三等奖 1 5 9 13
教育类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11 15
教育类著作公开出版 专著 15
合著 8


第十六条 教育振兴名校长奖评选的基本条件和实绩赋分办法:
(一)基本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品德高尚,遵纪守法,曾获教育振兴优秀校长奖,近3年年度考核有两次以上获优秀等次;
2.任期内,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强,校风、教风、学风得到广大师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办学质量在广西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年度绩效考评连续2次获优秀等次;
3.任期内,个人承担完成1项以上国家级课题研究,有5篇以上教育管理类论文在省厅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其中有1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公开出版教育管理类专著1部或合著2部以上;
4.任正职校长4年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小学(幼儿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中学具备高级职称。
(二)近两年实绩赋分办法 单位:分/每次(个、篇、部)
赋分 层级
类别及等次 县处级 市厅级 省部级 国家级
学校管理成效(学校获得荣誉称号) 10 15 20 25
个人教育管理成绩(个人获得荣誉称号) 10 15 20 25
教育管理类论文评比获奖 特等奖 4 8 12 16
一等奖 3 7 11 15
二等奖 2 6 10 14
三等奖 1 5 9 13
承担教育管理类课题并完成结题 3 7 11 15
教育类管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11 15
教育管理类著作公开出版 专著 15
合著 8


第三章 支持教育振兴奖评选办法
第十七条 支持教育振兴奖由基本条件、公众评议和评委投票三部分组成。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得参评。
第十八条 支持教育振兴先进集体奖评选的基本条件:
(一)遵纪守法,尊师重教,长期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二)重视教育投入,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
(三)上年度为防城港市教育事业捐赠资金(含物品折价)50万元以上。
第十九条 支持教育振兴先进个人奖评选的基本条件:
(一)遵纪守法,尊师重教,积极为教育解决实际困难,热心为师生办实事;
(二)积极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上年度为防城港市教育事业捐赠资金(含物品折价)10万元以上。
第二十条 支持教育振兴名人奖评选的基本条件:
(一)遵纪守法,尊师重教,长期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积极为教育解决实际困难,热心为师生办实事;
(二)积极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连续两年每年为我市教育事业捐赠资金(含物品折价)20万元以上。
第四章 评审机构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评委会主任由常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评委会委员由组织、宣传、监察、综治、财政、教育、人社、计生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评委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的评审工作,审核推选获奖单位和个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 评委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委办),评委办设在市教育局,评委办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评委办主要职责是在评委会领导下负责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评选的日常工作。
第五章 评选程序
第二十三条 申报
(一)宣传发动。每年5月,由评委办下发通知,开展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的评选工作。
(二)组织推荐。每年6月底前,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辖区的申报工作,上报的推荐人选需监察、综治、计生等部门同意后,方可将申报材料提交市评委办。
第二十四条 评审
(一)审议提名。每年7月,由评委办组织有关部门,对被推荐单位和个人申报材料进行审议,提名候选单位和个人。
(二)公众评议。每年8月,在市内主要媒体和防城港教育信息网上公示候选单位和个人的基本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和评议。由评委办根据公众评议结果按分值比例计算单位或个人得分。
(三)组织考察。每年8月,由评委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候选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
(四)评委投票。每年8月,评委会召开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方式对候选单位和个人进行投票。由评委办根据评委投票结果按分值比例计算单位或个人得分。
(五)评委办根据实绩赋分、公众评议和评委投票三部分量化计分结果,拟定获奖单位和个人,并上报审定。
(六)发文公布。由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获奖单位和个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中的“以上”含本数。
第二十六条 农村学校指除县城所在地中心城区外的乡(镇)及以下各级各类学校。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具体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具体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林业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治林的根本大计。完全符合我省情况,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对改变自然面貌,恢复生态平衡,保障农业高产稳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十多年来,我省的林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政治不落实,林权不稳定;木材多头经营,乱砍滥伐严重;造林质量不高,保存率低;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贯彻不力,重砍轻
造。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的破坏严重,致使一些地方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彻底改变我省林业建设面临的这种严重局面,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加快造林育林速度,完成林业建设上的两大战略任务,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作如下具体规定:
一、稳定山林权属,划分好自留山
确定山林所属,应以现有的权属为基础,一般不动,个别调整。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山林树木,或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它部门、单位的林木,凡是权属原来清楚和经过清理复查的,都应予以承认。原发的林权证仍然有效,未发的由县人民政府补发。
在确定林权中,不能把国有林划给集体和个人。社队在国有林地上造的林,或国营林场在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上造的林,已有国社合作造林合同的,仍然有效;没有订合同的,都应通过协商,采取补订合同,收益分成等办法,予以解决。
过去错收了社员人个树木的,要落实政策。本着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的原则,同群众协商,妥善解决。
处理林权遗留问题,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在各级党政的统一领导下,以县为单位组织力量,通过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于明年春季基本结束。对地区与地区、县与县间长期达不成协议的边界林权争议问题,由上一级政府组
织有关双方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提请人民法院裁决。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都不准砍伐有争议的林木,违者依法惩处。对有意制造林权纠纷,引起破坏森林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在处理林权遗留问题的同时,要按照省委〔1879〕201号文件精神,将应分给社员的自留山在明春前全部划定。如社员自己愿意多造林的,划拨面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所划自留山,只许植树造林,不许开荒种粮或其它作物。限期内不造林者,生产队有权收回调整。
社员在房前屋后、自留山和生产队指定的其它地方种植的树木,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允许继承。
二、建立健全林业生产责任制
各地在结合中央1980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和省委〔1981〕51号文件精神中,要结合林业生产的特点,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木业生产责任制。集体林业,可以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包到场、组、户和劳。四旁植树,可以
划区分段,责任落实到专业队、组,付给合理报酬。具体办法要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允许多种多样,因地制宜。
国营林业局、林场、苗圃,干部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工人要实行生产责任制。可以采取几定一奖,责任到队、班、组、人。可以专业承包,也可以实行小段包干工或计件付酬。
三、木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严格控制采伐量。不论国有林或集体林,都要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的原则,合理计算年采伐量,进行轮伐。国家统配材、地方用材、国营林业单位和其它部门自用材,都要纳入计划,实行“一本帐”。全省木材生产,只能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由省计委会同省林业局综合平衡
,统一下达,各级都不准层层加码,不准计划外采伐。木材不进行议购议销。
国有林的采伐,由国营林业局、林场根据国家计划制定采伐作业设计,分别报省、地(市)林业局审批。集体林的采伐,也要按照国家计划,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搞好作业设计,经县林业局审批,发给采伐证。铁路、公路、煤炭、水利等部门采伐自己经营的林木和社队集体采伐自用
材,由当地林业部门按照《森林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发给采伐证。无采伐证的,不得进行采伐。
国营林业局、林场按国家计划生产的规格材,除留自用材百分之五和留给地、县百分之十五外,全部由国家统购。林区社队按国家计划生产的规格材,国家统购百分之七十,自留百分之三十。林区的非规格材和社员的木材,国家不实行统购。
根据《森林法(试行)》第四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第十条关于划分林区县、社、队的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划分林区县的条件是(1)现有森林面积在一百万亩以上;(2)森林覆盖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3)按农业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有林业用地十亩以
上,历史上盛产林特产品的。以上三条,凡达到其中两条的,划为林区县。据此,确定镇安、柞水、洛南、丹凤、商南、山阳、西乡、镇巴、宁强、略阳、佛坪、留坝、太白、凤县、陇县、宁陕、镇坪、岚皋、平利、富县、甘泉、黄龙、黄陵等二十三个县为林区县。其他凡是有森林(包括
人工林)的县,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划定林区社、队。林区县和林区社队的经济建设,应按省委确定的陕南、陕北、关中的生产方针执行。
林区的木材及半成品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进入林区采伐、收购和加工。销区的木材供应和市场销售体制不变。供销、轻工、外贸、社队企业等部门需要的柴、炭、木柄、木棍及大宗木制成品、半成品,均应纳入计划,由林业部门组织生产,提供货源。
林区的木材及半成品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原物资部门设在林区的木材和收购站(包括人员编制、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应全部移交林业部门,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林区县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林产品经销公司,管理木材收购站,负责组织生产、收购以及部分代销
业务。其他划有林区社队的县,也应参照上述办法,对林区社队木材实行统一管理。
林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收购的规格材,统一交售给木材公司。木材交售价格,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收购木材中,属政策性亏损的部分,由省财政予以补贴。
将凤县、太白、留坝、宁陕、镇坪、柞水等六个县的木材公司划归林业部门,进行林工商综合经营试点。
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第六条规定,林区社队集体生产的非规格材、自留材(包括社队集体参加国营林业生产建设分得的木材)及其加工的大宗成品、半成品,由林业部门代售,也可以由林业部门批准,统一组织产区和销区互通有无。社员自有的木材,可以凭大队证明,由林业
部门代销。
林区及毗邻县不开放木竹自由市场。但个别林区毗邻县距林区较远的地方,确需设立林竹市场的,必须由县林业部门逐级上报,由省林业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研究批准。非林区木竹自由市场可以有组织、有领导地开放,以便群众之间互通有无。
四、对林业的经济扶持
按照国家对林业生产进行经济扶持的精神,决定对我省现行的木材价格作适当调整。各地、各部门应坚决贯彻执行。
关于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制度和征收育林基金问题,由省财政局、林业局提出方案,另文下达。
国家支援我省老区和贫困地区的投资、支援人民公社专款、省上扶持多种经营专款以及银行用于农业的贷款,要抽出一定的数量,用于林业生产方面。供销、粮食等部门提取的生漆、桐油等技术改进费和垦复费,应交林业部门用于培育资源。社队造林补助款从明年起,由省上掌握安排
各地使用,不再切块下达。地、市、县都应尽可能从自己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增加对林业的经济扶持。
五、坚决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
秦岭、巴山、关山、乔山、黄龙山五大林区的森林,均属水源涵养林,都必须坚决贯彻以营业为基础的方针。特别是秦岭林区各国营林业局、场和集体林场,必须在切实管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实行以抚育性采伐为主,封、护、育、造、用五结合,逐步改善林分结构,抓紧荒山荒坡造林
,改造灌木、次生林,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更新过熟林。不允许以抚育为名或单纯以出材为目的,变相进行主伐。
在林业调整中,要逐年把木材采伐量调减下来。要逐步改革现行林业管理体制,按山脉、水系和森林分布设立林业局、场,实行省、地(市)、县分级管理,以利于加强对现有林的经营管护。
更新采伐必须做到在采伐的当年或次年更新。逾期没有更新的,要追究领导责任。要把更新和育林列为考核国营林业局、场的首要标准。
国营林业局、林场要根据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林区社队参加各项林业生产活动,付给合理报酬。对于零星分散便于国家管理的国有林,可以采取同附近社队联营或委托社队经营管理,明确权利的义务,签订合同,收益分成。居住在国有林区而没有集体林的社、队、国营林场要在
生产、生活用材方面给予照顾。
六、大力造林育林
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九八0年《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坚持依靠社队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并鼓励社员个人植树的方针,国家、集体、个人都来兴办林业。到本世纪末,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三十。
陕北是我省防护林建设重点地区,要按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造林、种草,努力增加覆盖率,因地制宜地积极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
关中农区和其他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树木生产快,产材量高,应列为近期造林的重点,认真抓好“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建设和成片造林。要把渭北旱原和黄、渭、泾河滩的植树造林首先搞上去,早日收到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和抵御干热风的功效。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省速生用材林和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基地。要进一步制订和落实发展规划,大力营造松、杉用材林和生漆、油桐、油茶、核桃、桑、茶等经济林。汉中、安康地区种植油橄榄的条件优越,要总结经验,造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尽快地把十二个油橄榄基地
县建设起来。
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面积荒山、荒沙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和飞机播种的办法,加快造林速度。
农垦、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都应当把造林绿化作为本部门的一项生产建设任务。煤炭、造纸等部门的矿柱林、原料林基地建设,可以在国家划定的地方植树造林,自造自有;也可以同林业部门或社队联合造林,收益由双方协商,按比例分成。
要注意提高造林质量,实行科学造林育林,包栽、包活、包成林,克服只造不管的偏向。
植树造林,种苗先行。要建立良种基地,健全社、队骨干苗圃,办好国营苗圃,培育良种壮苗,下决心尽快改变种苗不足的局面。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森林病虫普查的基础上,确定防治重点,积极开展预测预报,实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水平。
切实办好社队林场。对现有的社队林场要进行整顿、巩固。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建立。要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加强经济核算,增加收入。要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全理解决场员的劳动报酬,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社队林场在集体林业生产中
的骨干作用。
七、加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林业科研要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要密切协作,解决好林业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要搞好林业资源调查,制订林业区划和发展规划,全面建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切实办好现有省、地(市)专业科研单位,因地制宜地确定研究的重点和具体分工。在管理体制上,地(市)林科所实行省、地(市)双重领导,以地(市)为主,业务上受省林科所指导。
要重视林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各级林业站要把技术推广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科研单位要与生产单位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的联产计酬合同制。
广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普及林业科学知识。省、地(市)、县各级都要继续办好林业干部训练班,轮训林业干部。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农民夜校,积极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干部群众的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对现有的太白、佛坪两个自然保护区,要特别加强保护管理,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根据需要,再逐步增设若干自然保护区。
八、切实加强对林业的领导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林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单从林业本身来看,而要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和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农业的结构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农林牧如何结合,按什么比例发展的问题。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一定要彻底清除“左”的思想
影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解决发展林业的问题,绝不能在整个农业建设中忽视林业而造成战略上的失误,影响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一定要把林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工专管,从上到下,逐步充实健全省、
地(市)、县林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根据需要,建立林业分站,公社配备林业专干。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林业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各级劳动部门在招工时要给国营林业局、林场一定比例的内招指标,招收林业职工子女。
进一步深入宣传和坚决贯彻《森林法(试行)》,加强法制教育,逐步在重点林区建立健全林业公、检、法组织机构。对现有护林检查站要进行整顿,健全护林制度。尚未建立护林检查站的,应根据需要抓紧建立。加强林政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切实抓好护林
防火工作,建立健全防火设施。
省上过去的有关规定,凡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和本《规决》精神不符的,一律停止执行。



1981年6月21日

浙江省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试行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试行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形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内部职工持股是指公司内部职工通过认购本公司股份成为公司股东的行为。公司股份既可由职工以自然人身份直接持有,也可设立职工持股会集中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有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企业实行内部职工持股时,须按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条 实行内部职工持股的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形成完善的内部激励与制约机制,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章 股份设置
第五条 内部职工股份既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设置,也可以通过产权受让方式设置。
第六条 按照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总体要求,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区别情况,分类实施内部职工持股。
(一)金融、电力、交通、邮电、烟草等垄断性行业,城市煤气、自来水、公交等公用设施领域,以及享有特许经营权或特殊优惠政策的企业,暂不实施内部职工持股。
(二)在基础产业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骨干企业实施内部职工持股,须经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三)其他企业由国有投资主体或公司股东会根据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职工出资能力,确定内部职工持股总额。允许内部职工取得控股地位,允许职工以产权受让方式全额置换一般中小企业的国有股权。
第七条 企业应依据职工的岗位、工龄、贡献和技能等,确定职工持有股份的数额,具体办法由各公司自行确定。持股额的多少不能作为决定职工上、下岗的条件。
第八条 董事长、总经理持股额一般在职工平均持股额的5倍以上。为强化激励与制约机制,允许经营者持大股,鼓励业务和技术骨干多持股。

第三章 股份认购
第九条 职工认购股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三)自愿出资的原则。
第十条 职工股份认购方案,经国有投资主体或公司股东会同意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职工购股程序:
(一)职工提出购股申请;
(二)根据职工股份认购方案确定个人持股额度;
(三)公布职工持股额度;
(四)办理购股手续;
(五)职工持股会向职工出具“职工股权证明书”,认购股额在职工平均持股额5倍以上的,可以自然人身份直接持有公司股份,由公司签发“股权证明书”;
(六)公司将职工持股名册上报审批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国有独资企业改制时,可经企业职代会决议,将原企业部分工资基金积余折成公司股份,计提总额一般不超过余额的50%,人均不超过3万元,按职工贡献大小、责任轻重、工龄长短划给职工,职工可以此参加分红、表决,但不能转让和继承。
第十三条 企业改制时,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可从前三年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所形成的新增税后留利中,划出一定比例折成公司股份,奖励给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具体比例另行规定。该股份一定年限内不得转让,具体年限及其他约束条件由企业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十四条 以产权受让方式实施职工持股时,一次性付清认股款项的,可给予10%的优惠。

第四章 资产评估
第十五条 实施内部职工持股的企业,在改制时由具有法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按规范要求进行评估。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报告,同时承担评估结果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国有资产评估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立项,资产评估结果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

第五章 股份转让及红利分配
第十七条 内部职工股份允许在职工之间转让,具体转让办法由企业自行确定。职工股份转让后,应及时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公司董事、监事和经理在其任职期间不得转让自己所持有的股份。
第十八条 职工所持股份不得退股。但遇职工股东调出、辞职、除名、退休、死亡等情况,可由企业按公司章程或持股会章程处理。
第十九条 实行内部职工持股的公司应依照《公司法》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不得损害国有产权或其他股东利益,不得采取保息分红的办法。
第二十条 鼓励职工将红利留在企业增加投资,扩大股本。对红利用作再投资入股的,暂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六章 职工持股会
第二十一条 职工持股会是专门从事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资金管理、认购公司股份、行使股东权力、履行股东义务、维护出资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职工持股会原则上依托本企业工会组织设立。
第二十二条 职工持股会的会员以其出资额为限,对职工持股会承担有限责任;职工持股会以其全部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第二十三条 职工持股会应制定章程,对职工持股的条件和范围、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持股会的议事程序和议事规则、常设机构设置等有关问题作出规定,规范职工股份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由职工持股会会员选举产生职工持股会理事会,作为常设机构,行使下列职责:
(一)负责召集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并向大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三)制定持股会的基本管理制度;
(四)负责职工股份的日常管理工作;
(五)收集、整理、反映会员的意见;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五条 职工持股会可授权理事会,向公司委派职工股权代表,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进入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由职工持股会派出的董事和监事,在参与公司决策中,应充分表达持股职工的
意见,维护持股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其 他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暂不实行内部职工持股,其子公司以及未实行授权经营的省属企业可以实行内部职工持股,审批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1998年6月30日